佛說大乘無量壽

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

(菩薩修持第三十)

 

淨空法師講述

 

菩薩修持第三十

 

本經從「大士神光第二十八」一直到「壽樂無極第三十二」,皆是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世界諸菩薩的德行。特別是這一品,說明極樂世界菩薩們,在日常生活中的修持。這樁事非常重要,因為有不少同修都想知道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后日子怎麼過,每天幹些什麼。世尊在此為我們說明。

 

復次阿難。彼佛剎中一切菩薩。禪定。智慧。神通。威德。無不圓滿。

 

這段經文雖不長,所包含的境界無量無邊。『彼佛剎中』指的是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的國土。『一切菩薩』是指十方世界每一位往生到西方的人,無論在他方世界是什麼樣的身分,或是菩薩往生的,或是聲聞往生的,乃至於惡道往生的,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都是菩薩。不但都是菩薩,我們在四十八願裡讀過,都是「阿惟越致菩薩」。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阿惟越致菩薩。「阿惟越致」是梵語,譯成中文是「不退轉」的菩薩,還是「圓證三不退」。此節經文中,應當特別著眼「無不圓滿」四字。

 

李老師以前在眉註裡告訴我們,不是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證到七地以上的境界。彌陀世界很特殊,不可思議!雖然不是七地菩薩,可是『禪定、智慧、神通、威德』就跟七地菩薩差不多。是不是七地菩薩?不是的,還是凡夫,一品煩惱都沒有斷。所以,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講得好,西方極樂世界什麼都不是,說他是菩薩,卻一品煩惱都沒有斷,明明是凡夫;說是凡夫,而他的神通、威德跟七地菩薩一樣。這是西方世界非常特殊的地方。

 

「禪定」這個名詞要認識清楚。什麼是「禪」?什麼是「定」?看到這兩個字就想到盤腿面壁,是完全不懂禪定的意義。盤腿面壁是修禪定的一種方法,是不是禪定?不一定是。《六祖壇經》裡講得很清楚,「外不取相是禪」,禪是不著相。外不著相就是「禪」;內不動心是「定」。六祖是從《金剛經》開悟的,所以他所講的經總不離《金剛經》。《金剛經》末后,釋迦牟尼佛囑咐須菩提尊者,菩薩住世一定要自行化他。要用什麼樣的態度自行化他?世尊教他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這八個字就是禪定。不取於相,就是外不著相;如如不動,是內不動心。

 

說得簡單明白一點,一個修行人絕對不能被外境所誘惑,這就是「不著相」。不是離開外面境界,離開,還度什麼眾生;要度眾生,就要跟眾生接觸。雖接觸,絕不著相,絕不受影響,這是「禪」。內不動心,不動什麼心?不動貪瞋癡慢,不動是非人我,決定沒有分別執著,這是「定」。所以,禪定不只是盤腿面壁。盤腿面壁是「靜坐」。靜坐不一定是禪定;禪定不一定要靜坐。真正修禪定的人,不一定要打坐;天天打坐的人不一定是修禪定。

 

《華嚴經》上,善財童子參訪鬻香長者(在家菩薩),這位長者就是修禪定的。善財童子到什麼地方參訪他?不是在禪堂,而是在市場。市場是最熱鬧的地方,在市場裡找到這位長者。他逛市場是修禪定。市場裡百貨陳設在眼前,樣樣看得清楚,樣樣聽得清楚,而不被誘惑,這就有禪。看到這些,不生貪心、不生瞋恚心,這是心定。所以,禪定是在一切時、一切境中修成的。

 

理事都要明瞭,我們初學的人不行,心會被外面境界牽著走,就是佛家講的,這樣也不行、那樣也不准。所以,初學的人不准看戲、不准唱歌,就是怕心散亂,破壞了清淨心。真正得禪定功夫的人,也可以唱歌、也可以跳舞、也看表演,他是在那裡修「如如不動」,在那裡學「不取於相」。所以,高級修行的人,我們看不出來。人家什麼地方都去,去修不動心,修不起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是「歷事鍊心」。這是大菩薩所修的法門,所以人家的禪定跟我們的定不一樣。

 

「智慧」。我們真的沒有智慧。怎麼說沒有智慧?智慧是從禪定生的;沒有禪定,那來的智慧。因戒生定,因定開慧。千萬不要把胡思亂想當作智慧,佛法說那是「世智辯聰」。世間人只有世智辯聰,沒有智慧。不但六道眾生沒有智慧,連阿羅漢、辟支佛也沒有智慧。因為他們還沒有見性,那來的智慧。大乘佛法裡,菩薩智慧的標準是「明心見性」。智慧開了,就是禪家講的大澈大悟。大澈大悟智慧才現前,所以學佛真的要老實學。不老實,都把佛法當世間法來學,學到了什麼?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疏鈔》裡所講的,不是增長「邪知邪見」,就是增長「無明」。修學的結果,就得到這兩樣。邪見是「所知障」,把邪知邪見當作智慧。無明是「煩惱障」,把無明當作功夫。這就是一般學佛人所得的結果。這是大錯特錯!所以學佛的人,道眼未開,不能離開善知識。

 

佛法一定要從「定」中修得。這個定,最簡單的、最容易的,就是淨宗所講的「一向專念」。本經所說的一向專念,比《阿彌陀經》裡的「一心不亂」還要容易。一心不亂,確實是相當高的境界;一向專念,我們人人都能做到。「一」就是一心,也就是專心;專心就是一心。「向」是一個方向,這就行了。專心向一個方向,向阿彌陀佛這個方向,我們的心就容易得清淨。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就不亂,就得禪定。得禪定就是佛門講的「事一心不亂」。事一心是禪定。功夫再進展到「理一心不亂」,就開智慧。

 

這個法門,經上講的一點沒錯,「一向專念」就成功,不要換別的法門。大勢至菩薩講的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。「不假」就是不需要藉任何法門幫助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念到一定程度就開悟。「自得心開」是智慧。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無邊的法門,沒有比這個法門更簡單、更容易,也沒有比這個法門更穩當的,他真成就。所以,真的是第一法門,正如古人所讚歎的「如來正說第一經」。

 

智慧與聰明,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。「神通、威德」,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事有定、慧。日常生活不外乎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一切時、一切處,於一切境緣中充滿定、慧。定的表現就是威德,自自然然就有威德,眾生見到,恭敬之心就能生得起來,所謂油然起敬。神通是智慧的運用,世出世間一切事物都了解、都通達,沒有障礙。我們世間人讚歎神明、讚歎上帝「全知全能」,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這就是神通。「神」是神奇,超越我們的常識,超越我們的想像。「通」是通達無礙。這樣的能力,圓教初住菩薩就有。初住到等覺,還有四十一個位次。

 

『無不圓滿』,合前面『一切菩薩』一起看。我們常說,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,皆是圓證三不退。過去曾經有一段時期,有人說淨土法門沒有「帶業往生」。他們派了很多人查《大藏經》,查不到「帶業往生」的文字,只有「消業往生」。今天古德講的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皆得圓證三不退,在經文上也查不到。想想看,這句「無不圓滿」,豈不就是帶業往生與圓證三不退。雖沒有那個字樣,意義全都具足。圓證三不退確實有根據,因為這「一切菩薩」,包括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,怎麼不是圓證三不退?

 

不能帶業往生,當時佛教界念佛的人確實緊張了一陣子,無所適從。連周宣德老居士,八、九十歲了,聽到此說都心慌。所以,引起很大的震撼。

 

我到洛杉磯,周老居士在機場迎接我,就提出這個問題。我告訴他:「如果不能帶業往生,就算了,不要去了。」他沒想到我說這麼一句話,眼睛瞪著我一言不發。我向他解釋:「如果不帶業,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,你去幹什麼?」他愈聽愈不明瞭,我說的是怎麼回事?我就跟他講:「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,是不是等覺菩薩?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是不是帶業往生?」他才恍然大悟。等覺菩薩都帶業,不帶業的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,你去幹什麼!我說: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沒有一個人不帶業,只是帶得多、帶得少而已,四土、三輩、九品,就是帶業多少而說的。」如果不帶業,那裡有四土、三輩、九品?四土、三輩、九品,經文上有沒有?「有」,這不就是「帶業往生」的經文。佛雖沒有講這四個字,意義都有,若依舊死不承認,是死在文字裡,這種學佛就學呆了。

 

所以,這就是圓證三不退的經文。雖然沒有說圓證三不退,說「一切菩薩,禪定、智慧、神通、威德,無不圓滿」,就是圓證三不退。底下二句,更是不可思議。

 

諸佛密藏。究竟明了。

 

前段講的是圓滿證得三不退,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受用自在,跟等覺菩薩差不多。這兩句比前文還要殊勝。『諸佛』是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。『密藏』。「密」是深密;「藏」是含藏。諸佛如來心中所含藏的深密之法,即是無上之密法。西方世界的人,不但明了,而且『究竟明了』。說老實話,「諸佛密藏」,菩薩都不能完全明了。經上常常比喻,等覺菩薩對於諸佛密藏,好比隔羅看月。還有一層羅網遮住月亮,那能究竟圓滿?

 

唯獨西方世界的「一切菩薩」,包括初往生的人,一品煩惱都沒有斷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有這種能力,對於「諸佛密藏」能「究竟明了」。諸佛密藏到底是什麼?就是這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就是這四個字。你們雖明了,但不究竟。如果真的究竟,這句阿彌陀佛,一天到晚掛在心上口裡,絕對不會中斷。會中斷、會夾雜,就是不明了、不究竟。黃念祖居士,一天念十六萬聲,可以算得上是究竟明了。還不能一天念十六萬聲的,縱然明了,也不究竟。

 

我曾多次向諸位同修說明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「名號功德」就是諸佛密藏。一切諸佛怎麼成佛的?「念佛成佛」。釋迦牟尼佛也是「念佛成佛」的。《觀經》三福末后為我們講「深信因果」,這個因果不是普通因果,而是「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」,正是此處所講的「諸佛密藏」。「究竟明了」,才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就跟大勢至菩薩一樣,從初發心,一直到究竟成佛,一句佛號念到底。他究竟明了這一句佛號,我們為什麼不能明了?因為我們對它起了分別執著,以為西方極樂世界那一尊佛的名字是「阿彌陀佛」。我們是這樣體會的,這就是不明了,也不究竟。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是自己真如本性的德號。極樂世界的導師也是這個名字,他的名字跟我的性德是完全一樣的。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念自己的性德,也念西方淨土的導師,「自他不二」,這才明了。如果以為自他是兩回事情,不但不究竟,連「明了」二字也做不到。所以,它是自己性德的名號,念這一句名號,就是念自性。下面四句,說明他們修行的真實功夫。

 

調伏諸根。

 

這裡講『調伏諸根』;《楞嚴經》上講「都攝六根」。都攝六根跟調伏諸根,這兩句話說的不一樣,意義完全相同。在《四書》裡,孟子曰: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!」什麼是學問?把妄想伏住就是「學問」。妄想就是胡思亂想,我們稱之「妄心」;孟子稱之「放心」,放在外頭,放在五欲六塵上。把這個心收回來就是學問,即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降伏其心」。孟夫子在世的時候,佛教還沒傳到中國來,他能說明什麼是學問。現在懂得的人很少,以為多念一點書就有學問。實在學問不一定是多念書,學問是「調伏諸根」,學問是「都攝六根」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說的「降伏其心」。心得清淨,妄想、煩惱消除,自性般若智慧現前,才是大學問。如果用佛法的術語說,就是「破二障」,破了煩惱障與所知障。

 

身心柔軟。

 

破二障,當然得到『身心柔軟』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「身心柔軟」也就是我常在道場跟諸位同修說的「不老、不病、不死」,就是這個意思,我這樣說就很好懂。佛說身心柔軟,怎麼軟法?人確實不老!李老師的中醫造詣很深,我知道他有這一門學問,所以我到台中,就很想跟他學。我親近他的時候是三十二歲,他就告訴我,「你年齡太大,如果你二十歲跟我,我一定教你。三十歲已經來不及了!」他說,「從中國醫學的理論上說,人的正常壽命應當是二百歲。人身就像機器一樣,如果了解身心體相,善於保養,使用正常,一定有這麼長的壽命。人為什麼活不到兩百歲,實在是自己糟蹋自己。這個機器,你不知道它的性能,不會保養,不會運用,把它糟蹋了。中國醫學是講如何不生病,是講防止疾病的,不是治病的。治病是中國醫學附帶的,不是主要的宗旨。主要的宗旨是如何能保護自己身心不生病、不衰老。這才是中國醫學的宗旨,而不是治病為目的。」像這樣的理論,現代知道的人已經很少了。

 

李老師講,現在中醫治病,給人把脈看病,這是三等的醫生。第一等的醫生用望,不要問。見到你的氣色,聽你說話的聲音,見你行動的態度,就知道你那一年會生什麼病。高明的醫生,至少可以看出一般人三十年之后會得什麼病,應該怎樣預防,這是一等的醫生。二等的醫生就是看了之后還得要問問。把脈的是三等醫生。

 

「身心柔軟」從醫學理論來講,是第一等的體質。今天社會上有一個很時髦的術語「改變體質」。他們用藥物改變體質,能改得了嗎?決定改不了。要用什麼方法改變體質?用心理,「清淨心」。佛菩薩心清淨。心清淨,身就清淨,身體裡的細胞組織,方程式的排列順乎自然,就很正常;正常就不老、不生病。若是起個妄念,體內的細胞組織部分就會改變。佛法常講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心裡一動念頭,體質就起變化,就不正常。佛菩薩正常,因為他們沒有念頭。所以,禪定有一個別名稱「正受」;梵語稱「三昧」,譯成中文是正受,正常的享受。

 

正常的享受,就是清淨心,沒有欲念。這個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充滿真實智慧,於一切萬法一念不生。心清淨,身體就正常。我們起心動念,想東想西,想前想后,把正常身體變得不正常。這就壞了,糟蹋自己都不知道。所以,修定、有定功的人,不但沒有病,我們也看不出他衰老,因為他心定。淨宗就是直接修清淨心,經題上明白表示出來,「無量壽莊嚴」是我們所求的目標。我在講經題時,跟大家講得很清楚。

 

「無量壽」,不單單是壽命無量,無量的禪定、智慧、神通、德能,一切都是無量。今天大家想發財,無量的財寶,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的。「壽」是所有無量裡的一個代表而已。一切無量,壽是第一。沒有壽命,一切無量都落空,一樣都得不到。所以,壽命是所有一切無量裡最重要的一項,用它作代表。「無量」是性德。六祖大師講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;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是無量的具體說明。因此,「無量壽」就是禪家講的「明心見性」。用什麼方法可以得到?經題上教我們「清淨、平等、覺」,修此就能得到。先修清淨心、修平等心、修覺心。覺就是智慧。

 

深入正慧。

 

『深入』是徹底的覺悟,覺而不迷。萬事萬法,沒有一樣不清楚,沒有一樣不明瞭。雖然清楚明瞭,內心如如不動,絕對不起一念分別執著,所以稱為正受。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。

 

無復餘習。

 

「習」是習氣。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都沒有了。習氣尚且沒有,那裡還會造業?不再造業。這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菩薩。所以,讀了此經,對這些經文意義都能明了,還說不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諸佛菩薩都不相信。決定求願往生,這種殊勝的利益,到那裡找?在一切大乘法門裡找不到。以上所講的,都是西方世界菩薩的圓滿成就。我們念了之后,真的生起無限仰慕之心,非常羨慕!如果我們沒有法子學習,念了也是空羨慕。好在佛是真慈悲,下文為我們講,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也就是說,圓滿的智慧德能如何運用在生活上,教我們也可以學習。

 

依佛所行。

 

這一句是總綱,這是真正「學佛」。學佛怎麼對人,佛怎麼處世,佛如何對待萬事萬物,我們從那裡學起?經典上所講的就是!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展開,從「如是我聞」到「信受奉行」,無非說明彌陀所行。彌陀之行,就是十方一切諸佛所行。所以,不要搞得太多太雜,這一本經足夠了!一生已經學不盡,再貪多就錯了。

 

我在中國、外國,不只說一遍,說過很多遍。一生依這一本《無量壽經》修學的是「上上等人」。若以為這一樣不夠,恐怕太少,想多學幾樣,就學五經一論;學這六樣的是「中等人」。如果看到五經一論,六樣還嫌太少,還要多加一點,再加蕅益大師的《淨土十要》、印光大師的《全集》、蓮池大師的《法彙》,這些加起來,卷冊相當可觀。這是「下等人」。若再嫌不夠,還要學些大乘法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還有好些大經大論沒有學,再學就沒指望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靠不住了。須知愈是最上乘的大法,愈專、愈精、愈簡單。學要專精,才有成就。

 

蓮池大師晚年真正覺悟,世出世間法一切放下。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他成為一代祖師。人到這個時候,真是徹底覺悟。「專一」,都放下了。也許有人問:蓮池大師晚年才放下,他年輕的時候,還不是什麼都學?這話沒錯,如果年輕的時候就放下,他不就早成佛了,不只是祖師,早成佛了,還需要學嗎?晚年的時候真正覺悟,中年以前迷惑顛倒沒覺悟,到晚年才覺悟,這才專一。道理在此。學佛一定要知道專修!

 

『依佛所行』是總綱。下面列出科目。

 

七覺聖道。

 

這一句就包括三十七道品。「三十七道品」總共有七個科目,這裡說了兩科:「七覺支」、「八聖道」。說這兩科必定包括「四念處」、「四正勤」、「四如意足」、「五根」、「五力」。《阿彌陀經》把前面三科省略,說「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正道分」。『七覺』就是七菩提分,這就是三十七道品,是修行的綱目。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還依照這些綱目修學。因此,一般人都把三十七道品看作小乘,這是不究竟的。

 

天台智者大師所註的「四念處」,我們過去曾經印送過。《四念處註解》一共四卷,「四念處」原文只有十六個字,智者大師解釋為藏教四念處,通教四念處,別教四念處,圓教四念處。這才曉得,原來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。西方世界這些菩薩們所修學的是圓教的三十七道品,決定不是別教的三十七道品。這是我們要重視的。

 

我在前面曾經告訴大家,佛法修學的大根大本是佛在《觀經》上講的「三福」。所有一切法都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,就連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也不例外。不能依照這個法門修學,就是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。佛是我們的老師,佛教我們修學的,我們沒有照做,就是不敬老師。不敬老師就是不孝父母。父母希望我們「尊師重道」。這就是佛道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。

 

修行五眼。

 

眼睛要亮,要看清楚外面境界,不要被境緣迷惑。佛的五眼圓明,這裡教我們要學佛的五眼,要學佛的圓滿三十七道品。

 

照真達俗。

 

「真」是心性,是本性。宇宙萬有的本性、理體是真。「俗」指現象。十法界依正莊嚴的事物真相。「達」是通達。萬事萬物沒有不通達明瞭的,如何通達?一定要具足五眼圓明。佛有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,《金剛經》上講得很詳細。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

 

肉眼簡擇。

 

「簡」是簡別;「擇」是選擇。如果認識不清楚,從那裡選擇起?不要說五眼,肉眼就迷,迷到谷底。今天下午,有幾個技術學院的學生來問我,學佛從那裡學起?我講了,他也做不到,也不相信。為什麼不相信?他從來沒有聽過這種說法,這就無法選擇。學佛,首先要認識佛教到底是什麼。佛所講的這麼多經典,《大藏經》裡講的是什麼也不曉得,還學什麼,你怎麼選擇法!所以一定要認識清楚。要想認識清楚,必須找明白人。中國古人講「欲知山下路,須問過來人」,從那裡走過來的人,你問他,他告訴你,才明白這條路。想要學佛,遇不到一個明白人來指引路,菩提道往往走不通,愈迷愈深,那不是佛法。這就相當困難。

 

真正的好老師,是可遇不可求。到那裡找?找不到,就看自己有沒有好運。運氣好就碰上;運氣不好,找一輩子也找不到。縱然找到,他講的,你相不相信?要是不相信,也是枉然!遇到等於沒遇到。所以,善知識是緣分,真的是可遇不可求。真心想學道,遇不到善知識,怎麼辦?常常有人來問我,要我介紹。現代人誰是善知識,我也不認識。但是我們想想,古人總是比較可靠。

 

距離我們最近的印光大師是善知識,這幾乎是現代人公認的。我們依他為老師,大概沒錯。印光大師已經往生,到那裡找他?印光大師《全集》在此,台灣流通得很多。只要老老實實依靠《全集》修行,就是接受印光大師的教導,就沒錯,依他為老師。

 

可是要記住,以他為老師,決定不能聽別人講經說法;要是再聽別人的,就不是尊師重道,就違背老師。只可以跟一個人學,不能跟兩個人學。跟兩個人學,是走兩條路;跟三個人學,是走三叉路;跟四個人學,就是十字街頭,結果無所適從,決定學不成功。所以,只能跟一個人學,一直學到自己成就。什麼成就?心清淨,智慧開,不被外境迷惑,不被外境動搖,自己心裡有主宰。智慧現前,此時什麼人講經都可以聽,什麼書都可以看,只有好處,沒有壞處。一聽就知道那個地方講得對,那個地方講得不對,不會盲目跟著走。有這個本事,就出師,畢業了,可以離開老師,到外面參學。沒有這個本事,就要老老實實跟著老師,一步也不能離開。我把方法說出來,誰肯去做?

 

我又告訴他們,我沒有跟印光大師,我跟阿彌陀佛學。印光大師是祖師,我跟佛學。跟佛怎麼學法?就是依《無量壽經》修學。我們每天念《無量壽經》,就是聽佛對我們開示。有不少同修見到我說,「法師,請你給我開示。」我有什麼好開示的,念《無量壽經》、聽阿彌陀佛開示,多好,何必找我。

 

念《無量壽經》,不但是聽阿彌陀佛的開示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開示都在這本經上。依照這部經典的理論教訓修學,就是跟阿彌陀佛學。我們都是阿彌陀佛的弟子,都是阿彌陀佛的學生,我們當同學多麼好!這是「簡擇」。要是不把事實真相搞清楚,怎麼會選擇。所以,在一切法門,無量的典籍裡,這個選擇是第一,沒有比這更殊勝的。《華嚴》到末后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,歸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是《華嚴》的歸宿。所以,這部經是經中之經,沒有比這經更殊勝的。

 

天眼通達。法眼清淨。

 

「通」是沒有障礙。對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都能明瞭而沒有障礙,這就是「通達」。「天眼」是講通達;「肉眼」是講簡擇。這個我們可以學。我們多聽、多念、多思惟、研究,能不能通達?不能。為什麼不能?落到意識裡,就不能通達。禪家用功,標榜的是「離心意識參」。參禪,要離心意識;教下也不例外。教下若不離心意識,決定不能大開圓解。淨土念佛,若不離心意識,念佛決不能得理一心不亂,事一心可以得到,但是這裡面有差別。禪家要是不能明心見性,就不能出三界,還是搞六道輪迴。教下若不能大開圓解,也不能超越輪迴。淨土最大的好處,只要功夫成片,就能帶業往生。這是佔大便宜,所以是其他法門不能為比的。其他法門,的確要修到相當的標準。唯獨淨土法門,只要念到「功夫成片」,不通達還能往生。這是念佛法門殊勝之處。法眼不是肉眼,「法眼」是清淨心。

 

慧眼見真。

 

「見真」就是明心見性,澈見宇宙人生依正莊嚴的真相。

 

佛眼具足。

 

這是得大圓滿,無所不見!

 

覺了法性。

 

盡虛空遍法界,諸法實相,沒有一樣不明瞭。這幾句經文明白標示我們修學的方法。我再補充幾句說明:學佛一定要修清淨心,清淨心起作用就通達,就是真實的智慧。所以,經的意義需不需要明瞭?當然要明瞭,但不是我們有意去求就能得到的。只要有一個求的心,就是障礙,就是妄想,就得不到《阿彌陀經》裡教我們的「一心不亂」。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,怎麼到今天還沒得一心不亂?你念一輩子也不會得一心不亂。為什麼得不到?心中有此「得一心不亂」是妄想。妄想夾雜在功夫裡,把我們的功夫破壞了,因此得不到。若一心專念,也不去想一心不亂,自然就得到。所以,不能有心去求,有心求,是求不到的;但也不能無心,若不求,也得不到。這事就很難,有心不行,無心也不行,究竟要怎麼辦?諸位自己去參吧!

 

古德教我們「老實念」,這就對了。老實念,「念」不是有心,也不是無心,所以能圓滿達到目的,能達到功夫成片,能達到一心不亂。到功夫成片的時候,差不多一些事就逐漸通達。因為通達、清淨、見真、具足,都是自己的本能。我們的本能喪失,就是被妄想、執著障礙住,不能現前。妄想就是「所知障」,就是「知見立知」。無明是「煩惱障」,就是是非人我、貪瞋癡慢,這些障礙了本能。我們的心逐漸清淨,這一句佛號念得功夫得力,是非人我淡了,貪瞋癡慢也遠離,妄想分別少了,本能逐漸恢復,運用在生活裡,自自然然就得『辯才總持,自在無礙』。如是,佛法即是自己的生活。

 

辯才總持。自在無礙。

 

智慧表現在言詞上就是「辯才」。清淨心表現在生活上就是「總持」。「總持」就是總綱領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能完全掌握;宇宙人生的真相,真正明瞭,在生活中得大自在。世間人所說的幸福快樂,自在無礙就是幸福快樂,快樂無比!華嚴會上那些菩薩們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那種生活才美滿。我們世間人講美滿,講真善美慧,是有名無實。美滿人生只有佛法裡有,只有淨宗法門最殊勝,在生活中最能表現出美滿的生活。

 

善解世間無邊方便。

 

世出世間一切法,都能善巧為人解說,使人聽見,當下就得真實的利益。「善解」是沒有定法。有定法就不是善解。為什麼無有定法?因每個人根性不同,每個人心理情結不同;遇到善知識,他能幫助自己把心結解開,就得受用。這就是善巧方便。

 

所言誠諦。

 

這句話是作人最基本的條件「不妄語」,對一切人、一切事要真誠。「諦」是實在。要誠實、要實在,沒有絲毫的虛偽。

 

深入義味。

 

「義」是義理。世出世間一切法深微的道理,他都見到,都明瞭。

 

度諸有情。演說正法。

 

這兩句是講「作用」。「諸有情」指一切有情眾生,上自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眾生。九法界有情眾生,西方世界彌陀弟子都有能力對他們說法。因為彌陀弟子對宇宙人生的真相,了解的深度、廣度,遠遠超過一切菩薩,所以他有能力。我們要想達到這個境界,只有一個方法,依照《無量壽經》的教訓修學。只要真正認真修學,這一生必定能入這個境界。這是事實。不依照這個方法修學,不要說一生不行,就是十生、百生,可能連邊都摸不著。

 

不是說那些大經大論不好,大經大論是好,我們不是那個根基,不是上根利智的人,往往被大經大論誤導。它引導的正確,是我們把它想歪了。這都是事實,必定要上根利智才不會被誤導。不要說經典,就是古人的註解,我們有的時候也把他的意思看錯。不要說註解,我在這裡講經,有些人也把我的意思聽錯。當面在這裡聽我講,都把意思聽錯了,何況註解,何況佛在經上說的。說、聽實在都難!

 

我們回頭依這一部經。我想每位同修讀了之后,會同意這一部經比《華嚴》、《楞嚴》、《法華》都淺顯,很容易懂。將誤會、錯解的成分減少到最低的限度,這就是本經的殊勝之處。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決不在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之下,但能避免過失,使我們獲得正知見、善巧行法,那些大經決定比不上《無量壽經》。這是《無量壽經》何以受到一切諸佛讚歎、宣揚的道理。

 

無相無為。無縛無脫。無諸分別。遠離顛倒。

 

前面說到極樂世界的菩薩,自利利他圓滿的功德相狀。這四句是接著前面而來的,義理比前面講的更深一層,是得真實的大自在,與如來果地無二無別。在這個地方,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就是五個『無』字。這個地方講的「無」不是什麼都沒有,不可當作「空無」講。事上有,理上無;相上有,性上無,要明白這一層道理。

 

『無相』不是說沒有相。諸佛如來在世間應化,所現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怎麼說無相?如華嚴會上毘盧遮那如來,世尊也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,「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怎麼說是無相。所以,一定要懂得此地「無」的真實義,才不至於產生誤會。

 

「相有體無」,這是真的。「事有理無」,這是佛在一切經論裡都教我們不要著相,道理就在此。為什麼不要著相?因為相是假相,相是假有,相是暫有,不是真有,不是永恆的有。這個暫有到底是多久?假如這個暫有是十年、二十年,佛不會反對我們執取,不會反對我們執著。再短一點,相能不能保持三年五載?也沒有!佛告訴我們,相是剎那生滅,真的是虛幻的。你想保持一分鐘、一秒鐘,都保持不住。佛舉例說(凡是舉例都是舉個彷彿,沒有辦法舉得恰到好處)一彈指。什麼人彈指?勇士,就是身體非常強壯勇猛的人,氣力很壯,彈得很快。如果身體衰弱的彈,慢慢地,彈不動。勇士彈指,彈得多快!「一彈指」有六十剎那,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是「一剎那」。一剎那有九百次業果生滅相續的現象。現代科學家證明,實際上一剎那不止九百次生滅相續,而是億億次的生滅相續現象。可見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故不可執著。

 

我們講暫時,暫時的概念我們都體會不到。我們以為暫時總是短暫的時刻,那裡想到這麼快!我們凡夫見到這些現象,好像是真的,這是什麼現象?這是「相續相」,就是一個相、一個相,連續發生的。它不是前后同一個相,決定不是。就像我們看電影,銀幕上看到的畫面,我們曉得的確是一張一張的畫面放映出來的;不過它放得太快,我們在銀幕上看到一個假相,欺騙了我們的視覺,誤以為是真實的。一般電影一秒鐘鏡頭開關二十四次,就是二十四個生滅的連續。佛講一彈指,一秒鐘能彈幾次?我可以彈四次,九百乘六十再乘四。一秒中的生滅連續這樣快速轉變,我們凡夫如何能體會到一切現象是幻象。其實宇宙一切現象的真實就是如此,所以相是假象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你要去執著它,就錯了。你可以去受用它,不可去執著它。一切諸佛也受用,也不執著,這是佛菩薩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地方。我們凡夫偏偏起執著、妄想、分別,不知道自在享受,實在很冤枉。「無」是不執著一切現象的意思。

 

『無為』。「為」是作為。一切世間人,在這個世間不可能無為;假如真的無為,你就不可能到這個世間來了。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,他也有為,他也不能說無為。他度化眾生,就是有為,他有造作。佛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,教導大眾修學,也是有為。有為怎麼說無為?不執著有為,就是無為。

 

只要你離開一切幻象,不著相,不執著你每天所作所為,你的心清淨,清淨心就是真心,真心無為。什麼是妄心?只要一念執著,就是妄心;一念分別,也是妄心。真心裡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極樂世界菩薩,他們在十方世界上供諸佛,下化眾生,為什麼還不退轉?原來他們皆是『無相無為』,怎麼會退轉?當然不退轉。這是不著相、不動心。

 

『無縛無脫』。「縛」是纏縛。是什麼纏縛?煩惱。六道眾生被煩惱所纏縛。界外的聖者,就是三界之外的菩薩、阿羅漢、辟支佛,被無明所纏縛,被知見所纏縛。「知見」不是好東西。我們學佛,這樣也要知道、那樣也要知道,天天求知,以為這些是好東西,其實錯了!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請教過釋迦牟尼佛,「無明是怎麼起來的?無明是從那來的?無明幾時有的?」釋迦牟尼佛答覆他兩句話,八個字就把這個問題解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佛說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」,無明就是這麼來的。今天我們大家拼命在追求知識,佛說求知就是無明的根本,諸位要細細的想想這一句話的真實道理。

 

六祖大師說「本來無一物」,誰來纏縛你?沒人纏縛你。纏縛你的就是你的知見,就是你的煩惱,那裡曉得知見跟煩惱都是空的。煩惱性空,沒有自性;知見是妄想。沒有人繫縛你,既然沒有人繫縛你,阿羅漢、辟支佛得到解脫,也是假的。沒人繫縛你,那來的解脫?也沒有解脫。我們想想,我們的煩惱是真有,不但有,太多了!妄想也真有,稍稍想靜一靜,妄念不知道有多少,佛怎麼說無?真的是無。這些現象、作為、繫縛、解脫,這些事從那裡生的?從妄想分別執著生的。

 

佛教我們『無諸分別』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佛教須菩提(教須菩提就是教我們)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這樣就對了!此處四句即是《金剛經》上的兩句。說法不一樣,意義完全相同。如果你有分別,你自以為真的有相有為;自性裡沒有,你以為有,這是顛倒。你把事實真相都搞清楚、真正明瞭,於一切現象、作為都不執著,也不除妄想、也不求真如。

 

『無縛』。「縛」就是妄想。斷煩惱,去妄想。「脫」就是解脫,這就是證果。修行證果都是假的,全是空的。永嘉大師在《證道歌》上說「不斷妄想,不求真」,就是這兩句的意思。

 

可是諸位要曉得,這五個「無」,決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。你現在要是學這五個無,那就壞了!你是永遠墮落三途,無法出離。這是什麼人?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。這一種境界,佛在一般經典裡講,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。八地是不動地。此處我們讀了之后,心裡就明瞭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,他們都契入這個境界,他們所證得的跟八地菩薩沒有兩樣。這是不思議的境界,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,真正具有很大的誘惑力。這樣的好處,我們為什麼不求?而且一切諸佛菩薩都告訴我們,念佛法門,只怕你不肯修,你要是肯修,沒有一個人不成就的,我們在一生中就能得到這個境界。如果不學這個法門,這幾句話也是念念而已,沒有方法達到。這就是說理。

 

下面是講事,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。

 

於所受用。

 

『受用』就是有相有為。若沒有相,那來受用;沒有為,也沒有受用。他們有受用,衣、食、住、行,上供諸佛,下化眾生,都是他們的受用。

 

皆無攝取。

 

『攝取』就是執著,是我們今天講的擁有。極樂世界菩薩無有此事,念頭尚且沒有,那有這種行為。只是自在的受用,決不會將一物據為己有。沒有這種意念,所以他很自在。

 

遍遊佛剎。無愛無厭。

 

為什麼『無愛無厭』?因為他們無諸分別。你有喜歡的、有討厭的,你對境緣生起了分別心。不但生起分別,還有嚴重的執著;你執著好惡,那是病,決不是正常。所以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他們對極樂世界有沒有貪愛?沒有。再回到娑婆世界來,到三惡道去度眾生,應以惡道身度之,你自己也要現惡道之身。你討不討厭?不討厭,因為沒有愛厭,深觀一切法皆是幻化。好像在戲台上表演一樣,表演一個忠臣孝子,也是在唱戲,表演一個老奸巨猾,也是在唱戲,都不是真的,都是假的。十方佛剎是他們的大舞台,他在舞台上表演,所以絕對不生愛厭。

 

亦無希求不希求想。

 

「希」是希望,「求」是求取,菩薩也沒有這個念頭。菩薩有願、無求。我在講席上講過很多次,有願無求,就自在!有願,願后面還有一個希求的心,那是很大的負擔,也很苦惱。什麼苦?求不得苦。求到之后,又患得患失,又怕丟掉,苦就來了。所以,佛教我們「隨緣而不攀緣」,那就得大自在了。即使弘法利生,也不例外。有緣,我們就好好的做;沒有緣,就好好的念佛,更自在。有緣,你要盡心盡力去做才圓滿;沒有緣,我的心一發就圓滿了,不必要做。這是隨緣。

 

佛為阿難所講的「發意圓成,一切眾生,無量功德」,心一發就圓滿功德。為什麼?因為沒有機會去做。有機會,一定要做了才圓滿;沒有機會,發心就圓滿。所以,佛菩薩在世間,那有不自在的道理。隨緣,絕對不攀緣。攀緣是什麼?我們心裡有計畫、有安排、有步驟去做,就是攀緣。攀緣是說,本來沒有事的,你已經多事了。

 

這一段是講菩薩在十方世界參學,他們所持的態度。菩薩遊化十方世界。我們今天遊行六道受報,想不遊也不行,真是苦不堪言!能把念頭一轉,也抱這樣的心態,在六道裡捨身受身,你也能減少痛苦。對於你修學出離法(出離法實在講在今天只有一條,念佛求生淨土),出離三界六道輪迴有很大的幫助。為什麼?我們知道,在這個世間,不但我所(我所就是我所有)是假的,不是真的,我也是假的。連身相都不可得,那裡還有我所有?你真能把這個放下,你的信心才真清淨,你的願心才真懇切,對於求生淨土,就有決定性的幫助,有真實的利益。

 

古德常要我們放下身心世界。真放下,沒有意念,「我、我所」這個念頭就沒有了。譬如錢財(這個世間人看得重的)丟了,丟了就沒事,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。得失若無其事,你就沒有煩惱,沒有牽掛。人有得失心就苦,沒有得失心,多麼自在!

 

亦無彼我違怨之想。

 

前面所說都是對事,這一句是對人。處事難,處人更難。事不斷在那裡變化,可是人心的變化比事還要快速,還要難於捉摸。我們用什麼心態來處理人事?同樣的,要保持清淨的覺心。第一、決不與一切眾生結冤仇。他跟我結冤仇是他那一邊的事,我不接受,我不跟他結冤仇。你抱著這個態度,這就對,就正確。

 

『違怨』裡面包括著愛憎,都是錯誤的分別執著。以真誠的心待人,以清淨心待人,以慈悲心待人,就是佛菩薩,決定不沾染。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心態處世、待人、接物?

 

何以故。彼諸菩薩。於一切眾生。有大慈悲利益心故。

 

這一句是總說。他們是「即相離相,離即同時」,這是真正自利利他。對自己的利益是歷事鍊心,修自己的定慧;同時也能幫助一切眾生,這是真實的慈悲。慈悲上面加一個「大」,就是沒有分別執著,這個慈悲就大。世間人慈悲,對待喜歡的人就很慈悲,對待討厭的人是一點都不慈悲,這種慈悲不是真實的,當然稱不上大慈悲。『大慈悲』是清淨平等心裡自然流露的。

 

捨離一切執著。成就無量功德。

 

『無量』,無法度量,不可稱量。『功德』,「功」是修行的功夫,「德」是修學的收穫,稱為功德。所以,功德要靠自己修行,別人不能幫助你,任何一個人都幫不上忙的。我們再把這一個名詞具體的說出來。

 

用佛法的名詞來講,戒、定、慧是功德。戒是功,定是德,「因戒得定」。定是功,慧是德。慧是功,自在是德。於此可體會功德二字之義。用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來說,清淨是功,平等是德;平等是功,覺是德;覺是功,無量壽莊嚴是德。你得到這樣無比殊勝的果報。「功德」一定要自己修。所以,無量的功德,就是我們經題上「無量壽莊嚴」。無量壽、無量莊嚴,是捨離一切妄想執著才得到的。你要是在一切法裡,稍稍生絲毫的分別執著,你就得不到。這是自己成就,自受用。

 

以無礙慧。解法如如。

 

此句是利他的功德。前面講自利,一定是自利之后才能利他。自己沒有契入這個境界,要幫助別人是不可能的。說實在話,有些人往往把經看錯了,把經講錯了。講錯有沒有責任?有責任,講錯就誤導別人。自己走錯路不能怪別人,你指別人一條錯路,這要負因果責任。古人常說,「錯下一個字的轉語(就是把人的方向誤導),墮五百世野狐身」,這是禪宗百丈大師的公案。這是講經講錯了一個字,那一個字是關鍵的字眼,不是普通的字。普通的字沒有這樣大的妨礙,不要說錯一字,錯十個字也沒有什麼大關係。關鍵的字眼錯一個就不得了,你把人家修行的方向指錯了。所以,一定是自己先能契入這個境界,而后你的知見才是真的正確。

 

『以無礙慧,解法如如』,真正明達萬法皆如,無有一法不如。佛經展開,第一句「如是我聞」,「如」不好懂!如果不能解法如如,你必定把意義講錯了。什麼時候你能解法如如?捨離一切執著,你才能解法如如。為什麼阿羅漢沒這個本事?因為阿羅漢尚有法執,所以不能解法如如。兩個「如」字,第一個「如」是講真如本性;第二個「如」是講一切萬相。「相如其性,性如其相」,「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」。我這個講法還是很難懂,古人用金器作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。我們將性體譬如是金,將現象譬如作器。我們到金舖裡面去參觀,看黃金製造很多種不同的器物,那一樣器不是金。金就是器,器就是金,是一不是二。由此可以體會,性即是相,相即是性,性相不一,性相不異。

 

我們今天若問,真如本性在那裡?隨拈一物,問這是不是真如本性?是,沒錯!相就是性,性就是相。隨便拈一法都是自性變現的;離開自性,無有一法可得。法性就是真如本性,在無情眾生上我們稱它「法性」。在有情眾生上,我們稱它「佛性」。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,所以《華嚴經》上才講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它怎麼會同圓種智?因為它是一個性,不是二性。你真正能了解,一切萬法原來就是真如,你已經是明心見性。見什麼自性?見自己的自性。能見到這個境界,心清淨、平等、正覺,自己還會跟自己打架嗎?自己還會跟自己過不去嗎?沒有這回事。二法才會有對立,一法那有對立。

 

諸佛菩薩跟一切眾生沒有對立的,原因是他知道真相。而眾生不了解這個事實,處處跟自己對立,處處跟自己過不去,這是顛倒,這是可憐愍者。我們沒有辦法契入事實真相。雖然佛在經上講得這麼清楚,我們好像也聽懂了,其實還是分別執著,那就實在是沒懂,是真的不懂。要是真的聽懂了,恭喜你,你見性證果了!

 

佛常在經上說,有人聽經,聽了一半,他證果了,他開悟,見性了。那就是契入這個境界。我們聽了,還是人我是非,還是貪瞋癡慢,沒聽懂!這是真的。為什麼聽不懂?那就是沒有辦法捨離一切分別執著,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還是照舊,這就沒有法子,聽也聽不懂。聽不懂最好,怎麼辦?最好不講。為什麼還要講?讓你阿賴耶識裡落個印象,印象若是多了,即有熏習的力量,會產生作用,幫助你開悟,幫助你契入這境界。所以,佛家教學很重視「熏習」。

 

你的煩惱執著為什麼放不下?因為煩惱執著天天在熏習。熏習的力量太大,所以習慣成自然。熏習有這麼大的作用,我們今天把熏習的對象換過來,改用佛法來熏習。

 

讀經即是熏習,聽經也是熏習,念佛也是熏習。知道熏習對我們這一生中有這樣嚴重、深遠的影響,我們對於「熏習」就應當選擇。這就是智慧!前面念過「肉眼簡擇,天眼通達」,所以他們能「解法如如」,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,經過長期的熏習,真的明瞭,真的理解,真正放下了。

 

善知集滅。音聲方便。

 

「善」是善巧。沒有智慧就沒有善巧。善巧是后得智、是權智,就是智慧應用在生活上,應用在處世、待人、接物上。這樣的智慧就是此地講的『善知』。『集滅』是講心,就是現在講的心理現象。『音聲』是講的物理現象。「集起唯心」,這在「唯識」經論裡講得很清楚。心是什麼?心是集起的意思。念頭的生滅,一是心理,一是物理。所以,這四個字包括的範圍無限深廣,太大太深了!要不是對宇宙人生真相真正明瞭,是做不到善知的。

 

對於「心理」、「物理」通達無礙,所以他有『方便』。「方」是方法;「便」是便利。非常巧妙應用在生活上,拿今天的話來說,就是生活的藝術。今天我們講藝術,其實我們現在生活藝術的概念,距離此地講的藝術,差得遠之遠矣!我們的生活藝術跟菩薩比,那真是小巫見大巫,連邊都摸不到。人家那種生活才是真正高度的藝術,顯示在西方極樂世界,像《華嚴經》上講的華藏世界—一真法界,生活藝術達到高度的標準。這一句就是這個意思。

 

不欣世語。樂在正論。

 

世間語,就是世間人以為如何的種種言論。像世間人的詩、詞、歌、賦,這是『世語』,這不是正論。在中國,過去儒家、道家的經典是『正論』。文學裡大多數都是世語。文學供世間人怡情悅性,主要目的是讓你動感情。感情在佛法裡是迷,不是覺。佛法清淨心裡那有喜、怒、哀、樂?能引起凡夫喜、怒、哀、樂的全是世語。正論是讓你得真正的智慧,讓你得清淨心。佛菩薩接引眾生是『樂在正論』,世語有沒有?有的時候用它來作引導。像經典裡許多偈頌就是詩歌,可以譜成樂曲來演唱的,甚至於經典裡的故事,都可以搬到舞台上,那就是世語。世語裡真正的意義在正論,啟發你的真智慧,破迷開悟,於是世語亦變成正論,這是高度的智慧。

 

在古代,孔夫子曾經蒐集各地方的民謠(我們現在講民謠就是歌詞)。他蒐集之后做整理、淘汰,好的保存,不好的捨了。這樣編成一本書,就是《詩經》,裡面蒐集了三百多篇。這三百多篇是符合正論。他蒐集的標準是「思無邪」,《論語》裡面講得很清楚,他是以這個標準來選擇。諸佛菩薩教化眾生,都是以這個作標準。凡是使我們心地污染、不清淨的,決定要淘汰。要幫助我們恢復清淨心,幫助我們破迷開悟,這才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。

 

知一切法。悉皆空寂。生身煩惱。二餘俱盡。於三界中。平等勤修。究竟一乘。至於彼岸。

 

這一段是講他們德行圓滿的相狀,還是建立在真實智慧的基礎上。真智慧是什麼?知一切法皆空。《心經》教給我們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。「不異」就是完全一樣,沒有兩樣。「色」是所有一切現象。一切現象不是真的,不但所有現象了不可得,我們自己這個身體也了不可得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都是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《心經》大家天天都在念,念得很熟。念了有什麼用處?一點用處也沒有,念了不起作用就是熏習不得力。「觀自在」就是觀世音菩薩,他能提起觀照作用,這一「觀照」就是甚深般若智慧。我們天天念,愈念愈糊塗、愈念愈顛倒,即是沒有觀照功夫,對於一切法,還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

 

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明瞭,所以『生身煩惱,二餘俱盡』。「餘」是指習氣。兩大類的習氣:一是煩惱的習氣;一是所知的習氣。二障:一是人我執的習氣;一是法我執的習氣。都已斷了,最低限度也是等覺菩薩的境界了。

 

『於三界中,平等勤修,究竟一乘,至於彼岸』,這真是倒駕慈航,大慈大悲,他再入三界(本來出了三界,不在三界中了)。菩薩回到三界來是教化眾生。教化眾生不但是言教,還要表演,還要做一個示範。釋迦牟尼佛在《梵網經》上告訴我們,他在這個世界示現成佛,這一次是第八千次。還要在菩提樹下裝著夜睹明星,豁然大悟,都是裝模作樣,做給我們看的。做得好!先是對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覺悟了。然后再出家修道,到處拜師父,到處去求學。學了好多年,覺得一無所用處,於是放棄,不再虛耗光陰精力,這就覺悟到了。這個也想學、那個也想學,今天到這處學,明天到那處學,愈學愈糊塗,是不能成功的。佛就做個樣子給我們看,指示出那是錯誤的道路,才肯全部捨棄,一心修定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示現教導,如是才能開悟。所以,他要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,教我們怎樣才能得一心,怎樣才能得清淨心。

 

道就是清淨心,道就是平等心。清淨、平等的作用就是大覺。無所不覺,無所不知。你的心要清淨,所以學的東西多了,決定染污你的清淨心,你要學它幹什麼?別人都學!好,你跟大家一樣,你去學去。你看看這些學的人,那一個開悟了?沒一個開悟的。再仔細觀察觀察,這些學的人,那一個好死的?死的時候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就是好死。如果死的時候糊塗顛倒,就死得不好,這怎能騙人!

 

你看那些預知時至的,走的時候坐著走、站著走的,又不生病,曉得那一天走的,那些人是怎麼學的?我們能留意到這一點就不迷,這個人真正覺悟,他學什麼。所以,諸佛菩薩在我們世界,是作榜樣給我們看的。

 

近代印光大師就是個好例子、好榜樣。他在年輕的時候學的也很多,以后都放下,老實念佛,作樣子給我們看。黃念祖老居士年輕的時候學的也不少,跟夏老師學教,跟虛雲老和尚學禪,跟諾那活佛學密,他學得真多、真用功、真認真,每一樣都學得不錯,都學得很好。現在全都放下,一天到晚念一句佛號,一天念十幾萬聲阿彌陀佛,他作樣子給我們看。

 

『於三界中,平等勤修,究竟一乘』。「究竟一乘」就是一句「阿彌陀佛」。念佛法門,古德所謂「一乘中的一乘,大乘之大乘,究竟圓滿的大法」。我們在前面曾經用古人較量的方法來認識這個法門,這是黃老居士在《無量壽經》註解裡為我們舉出來的。他引古德之比較。

 

隋唐時代的一些高僧大德們,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作一個比較,那一部經是第一?幾乎大家都公認的,《華嚴經》第一。《華嚴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作個比較,《無量壽經》第一。為什麼《無量壽經》第一?《華嚴》到最后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華嚴》才圓滿。如果沒有這一招,《華嚴》就不圓滿。這部經自始至終,完全講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《華嚴》的歸宿,這是第一的第一。古人之比較到此。

 

我們再往下追究,我在講席裡採用夏老居士的會集本,經文有四十八品,那一品第一?同修們都曉得,這一部經裡第六品最重要。第六品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阿彌陀佛自己說的。好像找那個頂尖,愈來愈接近。這四十八願裡有四十八條,那一條是第一?往上再繼續不斷的找,十八願第一。十八願是十念必生。念什麼?「念阿彌陀佛」。這才找出來,原來阿彌陀佛是第一。頂尖的是阿彌陀佛,究竟一乘就是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。名號功德不可思議!我們不用這個方法找不到,也不知道名號功德是怎麼一回事。現在我們就明瞭,四十八願就是解釋名號的;這一本《無量壽經》就是解釋四十八願的;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;三藏十二部經典是《華嚴經》的註解。這才將佛陀的教學真正搞清楚。

 

『至於彼岸』。「至」是究竟到達;「彼岸」就是證得圓滿的佛果。用什麼方法修證得到?一句佛號,圓滿成就,這是大勢至菩薩所標榜的法門。

 

決斷疑網。證無所得。

 

『無所得』是真實的般若。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宣講《般若經》,玄奘大師譯成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,是中文經典裡面卷數最多的。這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說些什麼?用《心經》上的一句話「無智亦無得」,即包括盡了。釋迦牟尼佛講了二十二年就講這個義理。此地講『證無所得』,就是圓滿的般若。他證得了圓滿般若智慧!於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的體相作用,理事因果,徹底明瞭,更無疑惑。

 

以方便智。增長了知。

 

前面『無所得』是實智、是根本智。根本智起作用就是『方便智』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是方便智。方便智是無所不知,根本智是無知。「般若無知」,起作用的時候「無所不知」。我們要想得到無所不知,要怎麼學法?先學無知。這不是我教給大家的,我沒這個本事,這是諸佛如來所教的。我們相不相信?聽了不敢相信。所以,大家怎麼學法?拚命學有知,不肯去學無知。從有知上去求,求來求去總是世智辯聰。般若,根本智、后得智完全沒有分。

 

我們講到孝順父母,尊師重道,這是尊師嗎?這是重道嗎?尊師是聽老師的話,依教奉行,才是尊師,才是重道。我們根本不信不聽,還自認為是佛的好學生。完全沒有照做,怎麼能成就?假如我們想做,要從那裡做起?你要真正發心做,真正是諸佛如來的乖學生。古人講「老實念」,老實念就行了,就是佛的好學生。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都念掉,念到心清淨,念到開智慧。念到心清淨,智慧自然就現前。

 

『增長了知』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無所不知;不需要學的,一接觸就明瞭。你看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大師沒有學過《法華經》,法達念《法華經》給他聽,他就懂,就講給法達聽。他沒有學過《涅槃經》,無盡藏比丘尼念《涅槃經》給他聽,他就跟她講《涅槃經》。他沒有學過唯識,你看他對八識講得多麼簡單明瞭,比相宗的法師講得高明太多,言簡意賅。這些他都沒有學過,這就是『以方便智,增長了知』,這是真正佛弟子。

 

印光大師住在蘇州靈巖山,建念佛堂,訂了五條規約。最重要的一條:念佛堂只念佛,不講經,不傳戒,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。通常念佛,每天六枝香,就跟我們台灣打佛七一樣。一年有兩次精進佛七,加到九枝香。這就是提倡老實念,真正依教奉行。

 

從本以來。安住神通。得一乘道。不由他悟。

 

這幾句經文把究竟圓滿的原因為我們說出。他們是怎麼得到究竟圓滿?『從本以來,安住神通』。什麼是神通?此地最難解釋的,前面講的「究竟一乘」,此地是「安住神通」。「究竟一乘」給你指出來,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。「安住神通」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你能做到淨念相繼,就是安住神通。這一句佛號念熟了,一切都通達,『得一乘道』。這個地方,一乘道是講圓教的佛果,無上正等正覺,不是從外面得來的,是自己內心證得的。

 

由此可知,我們在外面學,總學不到。這就跟大家說了,我們聽經能不能開悟?不能開悟。為什麼不能開悟?從外面學,心外求法,以為「道」在經典裡面。道不在經典裡,經典也沒離開道。前面都把這個事實跟諸位報告過了。

 

馬鳴菩薩教我們,讀經、聽經要「離言說相」,不要著相;「離名字相」,「名」指佛教中的術語,不要執著這些;「離心緣相」,不要看著經文打妄想,不可望文生義。這樣讀經、聽經,才能消歸自性,就有受用了。你在這裡聽經,你不執著音聲,不分別名相,也不打妄想,你在此地一個半小時,即是在修念佛三昧,你真的是「安住神通」,如如不動。聽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修慧。沒有分別、執著、妄想,這是修定。你這一個半鐘點是真正在做功夫。佛菩薩是這樣教我們的,可是我們怎麼做?聽講經是一面聽,隨著言語打妄想;看經是隨著文字打妄想。總是在那裡打妄想,所以經裡的真實義是一句也沒有體會到。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談何容易!想的時候把佛的意思都想歪曲了,還自以為是。這怎麼得了!

 

這一段經文說明極樂世界菩薩們是怎麼修學的。我們要明瞭,要儘量去學習。把握住他們修學的原理原則,我們現在就來學,就開始,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非常適應,進步就快速。